媒體露出
探尋當代東方珠寶的樣貌
從1880年起,西方世界的新藝術、裝飾藝術、流線風格與極簡主義,幾乎定義了當今珠寶的樣貌。一百多年過去,亞洲市場崛起,3D設計與製作工法突飛猛進,珠寶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巨變,身處東方世界的珠寶產業工作者,我們是否也能有機會去定義當代珠寶的樣貌呢?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需要先釐清自己的珠寶風格。何種珠寶能代表當代東方珠寶的樣貌呢?珠寶通常是由三十幾種常見的寶石和金鉑銀鈦等金屬材料構成。珠寶首飾不僅品種繁多,檔次懸殊,其消費群體也大相逕庭,因此容納了許許多多不同專項的業者,店家們的商業模式也各有巧妙。
對此,LUMIN GARDEN創始人兼CEO譚鈞元給自己提出的使命是「創造出傳承文化,但不被傳統所限的當代東方珠寶」。作為一家以設計見長的珠寶零售品牌的創始人,他在探尋「東方珠寶」的樣貌的路途中,進行了深入的思考。在他看來,「唯具有本地特色,才可能在全球市場中擁有辨識度,並得以永續經營。」
何謂「東方」?如何讓人一眼就認出作品來自東方?方塊形狀的文字、黑白的水墨畫、雕刻的神獸、朱砂色的印章、戲曲的臉譜、吃飯的筷子、夜晚的燈籠、繁複細膩的刺繡?
在譚鈞元看來,誠然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符號和器物給了我們許多創作的具象素材,有的造型跟寶石嫁接之後可以立即發揮視覺衝擊的效果,產生東方文化的氛圍。要有東方韻味,又不能老氣浮誇,顯然傳統器物的具象表徵需要被拆解重塑,或者,這些文化資產必須被挖掘得更深,我們所需要的養分其實藏在不易被察覺的抽象內涵。
「當代」呢?珠寶的本質是首飾,因此在設計上同時會包含了設計師的原創藝術,以及消費者的穿戴需求,這兩者就像DNA的雙股螺旋一般,交互纏繞連動,如果不能呼應現代人們穿著配戴的方式,那它僅能滿足少數崇古的客戶成為居家收藏品,難以具備時代性。譚鈞元表示,通過數年的營商過程,他發現當前四、五十歲珠寶的主力消費客群,已經較少在追求誇張炫耀的款式,奢華不是這個時代的標籤,即使作為個人品味的延伸,也會顧及穿戴場合同儕之間的感受,不希望造成朋友的壓力,簡單的款式反而更受歡迎。
東方文化的珠寶就等於顯老嗎?一定帶有強烈的民族風嗎?面對這些問題,LUMIN GARDEN的首席設計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。她自幼學習書法、國畫、油畫,現從事珠寶設計與雕塑創作,完整的書畫訓練,讓她得以用跨領域的東方底蘊重新思考珠寶美學的表現手法。
李怡萱認為,雖然藝術有許多不同的類型,但其表現方法往往是相通,可以跨界應用。通過大量的思考與嘗試,她從雕塑與書畫之中,提取出「姿態」、「行氣」、「虛實」三個概念,作為其珠寶創作的美學核心。
珠寶的「姿態」
在中文的語境裡,「姿態」不單指動作的「型」,更包含了「意」。換句話說,人與物的個性、風骨、精神、意境皆蘊含其中。若能成功掌握則珠寶作品的「姿態」,必能顯得靈氣生動。
珠寶的「行氣」
「行氣」一詞出自中國書法的概念。在寫字的時候,文字與文字、筆畫與筆畫會因墨色而隔出空間,空間的疏密和方向會產生特殊的流動性和律動感,運用於珠寶,可使金屬線條以及寶石鋪排展現如舞蹈一般的連貫節奏。
珠寶的「虛實」
李怡萱認為,在珠寶設計的世界談「虛實」,可以是「留白」,也可以是「對比」,例如有的地方有完整的表面,有的地方則刻意挖空保留空隙;亦或有的地方鑲滿寶石,有的地方則裸露金屬。有「虛實」之分,能發揮出具層次感的變化張力,更能營造觀者投入想像的空間。
李怡萱的這些想法為珠寶創作提出一種可能性——當代東方珠寶的樣貌可以不只是符號與圖騰。傳統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藏,我們需要對此進行挖掘、萃取,從中留下來的精華,越是抽象無形,越能海納百川,越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開創出一番新局面。
- 媒體 / 中國寶石
- 作者 / 編輯 Kayla
- 日期 / 2019年10月號